日期:

当前时间:

新工科专业部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级)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6-19 10:53:10     作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

微信图片_20201009090959.jpg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专业代码:053600)

人才培养方案

20206

 

 


编制说明

 

本方案是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结合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报告》等相关依据编制。

本方案由学校汽车维修专业部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开发完成。在开发过程中借鉴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及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在对汽车维修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定位,确定了该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编制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 录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1

二、入学要求与修业年限..................................................................................................................... 1

三、职业面向......................................................................................................................................... 1

四、培养目标......................................................................................................................................... 1 

五、培养规格......................................................................................................................................... 2

(一)职业素养................................................................................................................................. 2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4

(一)公共基础课程......................................................................................................................... 4 

(二)专业技能课程......................................................................................................................... 5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7

(一)基本要求................................................................................................................................. 7

(二)教学周数分配表......................................................................................................................9 

(三)教学安排表............................................................................................................................. 9 

(四)说明......................................................................................................................................... 10 

八、实施保障......................................................................................................................................... 11 

(一)师资队伍................................................................................................................................. 11 

(二)教学资源................................................................................................................................. 13 

(三)教学方法................................................................................................................................. 14 

(四)教学及学习评价方法............................................................................................................. 15 

(五)教学质量管理......................................................................................................................... 16 

(六)教学实施................................................................................................................................. 16 

九、毕业要求......................................................................................................................................... 22 

十、附件..................................................................................................................................................22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053600

二、入学要求及修业年限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三年

三、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加工制造类

(05)

 

生产制造

(06)

 

通用工程机

械操作

(6-30)、机

械设备修理

(6-31)

 

工业机器人系统

操作员、工业机

器人系统运维员

 

1+X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领域职业技能证书(初级)

汽车维修工(四级)

电工

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 

 

 

、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制造类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应用企业的需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安 装、调试、运行、维保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制造中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树立劳动观点,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3.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具有明确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能熟练规范的使用普通话、汉语拼音,熟练掌握和使用应知应会的规范汉字。

6.具有开朗乐观性格、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7.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8.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

9.具有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知识

① 具备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② 具备较好的外语知识基础,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

③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④ 掌握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

⑤ 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钳工作业能力;

⑥ 掌握 PLC 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

2.技能

① 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② 具有根据图样要求进行钳工操作的能力。

③ 具有正确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及绘制简单零件图的能力。

④ 具有运用 PLC 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的能力。

⑤ 具有能根据工作要求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编程。

具有选择和使用常用工具、量具、夹具及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能力。

⑦ 能收集、查阅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资料,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存档。

⑧ 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中采用的机、电、液、气等控制技术。

 

专业方向1: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与调试

① 能识读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装配和电气线路图纸,制定安装计划和步骤,

完成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机械组装和电气接线。

② 能根据任务要求和工艺要求,编写和调整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③ 综合运用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液压气动技术、PLC 与触

摸屏技术、电机与伺服驱动技术,制定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调试计划,设置传感器、伺服、 变频器等参数,输入 PLC、触摸屏、工业机器人的程序,完成系统的联调。

专业方向2:汽车机修

① 具备汽车发动机、底盘机械维修的能力;

② 具备根据客户描述,初步判断常见汽车发动机、底盘故障范围的能力;

③ 具备汽车自动变速器检查、维修的能力;

④ 具备汽车发动机、底盘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总结和工作文件归档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历史课,以及物理、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期中实践课包括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思想政治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

144

2

语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

216

3

数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

144

4

英语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

144

5

历史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开设

72

6

信息技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开设

108

7

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开设

144

8

公共艺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开设

72

9

物理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标准》开设

54

(二)专业技能

1.专业核心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典型应用编程

培养学员手动操作机器人,配置机器人通信,编写机器人程序、控制运动轨迹、机器人工作逻辑,以及对机器人进行正常维护保养的能力

126

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培养学员认知工业自动化常见传感器,识别传感器图示,识读传感器应用电路,安装调试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能力。

126

3

电气控制技术

培养学员认知常见电气元器件,识别电气元器件图示,识读电气回路图的能力。

162

4

钳工基础实训

了解钳工的工作性质、任务;掌握钳工实训场地的主要设备,常用工量具;能熟悉机械钳工的工作内容;会钳工常用设备的技能操作;能够进行机械零件制作、鉗加工及工艺的设计。

108

5

电力拖动线路安装与调试

培养学员根据电气回路图,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安装和调试电力拖动系统的能力

216

6

PLC编程与气动控制技术

培养学员编写和识读小型PLC程序,处理反馈系统传感器信号,控制电机与气动系统执行的能力。培养学员认知常见气动元器件,识别气动元器件图示,识读气动回路图,安装调试气动系统的能力。培养学员运用PLC控制气动回来的能力。

162

7

电工基础

培养学生典型交直流电路分析能力,电路元器件识别、检测能力,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工工具使用能力等

72

8

汽车机械基础(含识图)

培养学员了解三视图投影常识,了解常见特征表示方式,了解常见零件的表达方式,具备常见特征和零件平面图的绘制能力,能看懂常见的装配图。了解常见机械传动机构的特点和组成,培养学生解读机械传动原理的能力,选用机械传动机构的能力,了解具备机械传动机构调整方式方法。

72


2.技能方向课

(1)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与调试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掌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的基本方法,完成自动 化生产系统编程应用操作,实现结合实际硬件完成编程并调试功能过程,最终实现自动化生产线自动运行的验证调试。

 

108

2

工业机器人电气装调与维护

掌握工业机器人电气组成、安装工艺、能进行手爪工装安装,能进行元件选型与安装调试,典型电路安装连接,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维修常用方法进行故障分析。

 

108

3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

掌握机床上下料工作站、焊接工作站、生产线工作站的组成和原理,能进行相关工作站的安装、编程、调试以及维修维护。

 

36

(2)汽车机修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汽车发动机及底盘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汽车电控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维修、检测设备、维修资料使用等。学生能初步分析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比较综合的故障,能够诊断与排除电控发动机和底盘的一般故障。

108

2

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

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对自动变速器的液力变矩器、机械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检修。

108

3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

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汽车电控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维修、检测设备、维修资料使用等。学生能初步分析汽车综合故障,能够诊断与排除电控发动机和底盘的一般故障。

36

3.实践课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与焊接综合实训课

掌握焊接基础知识与技术,掌握电子线路调试和检测基 础知识,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有关线路进行调试和检 测,会依照电子线路原理图安装线路,会用仪器测量有关参数。

301周)

2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综合实训课

以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编程和应用为基础,采用模拟化工艺设计理念,掌握工业机器人本体操作与编程、以及与周边设备的简单 I/O 信号设置等内容。

 

301周)

3

电工上岗证实习考证训练

让学生了解电工安全常识、电工基本知识、电工电力拖动常识,能够独立组装桥式整流稳压,能够正确开展急救安全操作,及工具的安全使用,和动力接线等,通过电工上岗证考核,获得从事电工特种行业工作资格。

301周)

4.专业选修课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变频器应用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原理、变频器的组成及其特点、变频器基本运行方式、变频器配套设备以及变频器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及效果等内容;对变频器的选择和容量计算、高次谐波干扰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36

2

触摸屏应用技术

学习PLC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PLC的内部编程元件和指令系统、编程软件的使用和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以及触摸屏与变频器的具体使用方法。

36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活动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和实训实习),寒暑假为12周。周学时一般安排为28学时(按毎天安排6节课计),校外实习一般按每周计30学时。三年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学时。实行学分制,原则上一般以16-18学时计1学分,三年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

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允许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按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本方案确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含实训实习)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和若干门专业方向课。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

课程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10%。


(二)教学周数分配表

 

 

 

校内课堂教学

入学教育及军训

校内集中实训项目

认识实习

跟岗实习

顶 岗 实 习

毕业教育

考 核

机 动

寒暑假

合 计

A

B

17

1








1

1

4

24

18









1

1

8

28

18









1

1

4

24

17




1





1

1

8

28

16


1

1






1

1

4

24








18

1


1

8

28

合计

86

1

1

1

1



18

1

5

6

    36  

   156

注:校内集中实训项目结合本专业实际安排,校内课堂教学周数也将随之调整。

(三)教学安排表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学分

总学时

学期

1

2

3

4

5

6

17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9周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

01

思想政治

8

144

2

2

2

2



02

语文

11

198

4

4



3


03

数学

8

144

4

2



2


04

英语

8

144

4

2



2


05

历史

4

72



2

2



06

信息技术

6

108

2

4





07

体育与健康

8

144

2

2

2

2



08

公共艺术

4

72


2

2




09

物理

3

54


3





小计:(占  %)

59

1062

18

21

8

6

7

0

专业核心课

09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典型应用编程

6

108


6a

6a




1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6

108


6b

6b




11

电气控制技术

9

162

6a



6a

6a


12

钳工基础实训

6

108




6b

6b


13

电力拖动线路安装与调试

12

216

6a


6a

6a

6a


14

PLC编程与气动控制技术

9

162



6b

6b

6b


15

电工基础

4

72

4






16

汽车机械基础(含识图)

4

72


2

2




小计:(占  %)

56

1008

10

8

14

12

12

0

限选课

技能方向课

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与调试

17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6

108




6a

6a


18

工业机器人电气装调与维护

6

108




6b

6b


19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

2

36




2



小计:(占  %)

14

252

0

0

0

8

6

0

汽车机修

17

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

6

108




6a

6a


18

汽车发动机及底盘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

6

108




6b

6b


19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

2

36




2



小计:(占  %)

14

252

0

0

0

8

6

0

必修课

实践课

20

入学教育(军训)

1

30

1周






21

认识教育

1

30

1周






22

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与焊接综合实训课

4

60





2周


23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综合实训课

4

60





2周


24

电工上岗证实习考证训练

1

60





1周


25

顶岗实习

28

540






18周

26

毕业教育

1

30






1周

小计:(占  %)

39

780

0

0

0

0

0

19周

任选课

公共选修课

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18




1



28

劳动教育

1

18




1



29

职业素养

1

18




1



小计:(占  %)

3

54




3



专业选修课

30

变频器应用技术

2

36



2




31

触摸屏应用技术

3

54





3


32

焊接技术

4

72



4




小计:(占  %)

9

162

0

0

6

2

3

0

合计

177

3318

28

29

28

28

28

30

 

(四)说明

1.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根据教学实际安排进行分散开展。

2.获取中级技能等级证计2学分,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省部级、地市级、行业内的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各种知识、文艺、体育等竞赛中获得奖励, 可折合成学分。

八、实施保障

主要所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加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熟悉企业情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本专业应配备4名及以上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名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8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1人,并聘请2名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本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汽车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证书、实习指导老师应具有汽车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的学历证书,同时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有良好的师德,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熟悉教学规律;了解和关注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动态与车辆技术发展,有汽车维修企业车辆一般维修岗位工作经验或参加汽车维修生产实践的经历,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企业情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应聘请本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具有高等级技能证书,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从业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

1.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1)教师应熟悉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经常要进行的典型工作任务。

(2)熟悉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流程,使用的各种工具、工作方法和劳动组织,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和环保、安全与经济性要求。

(3)能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所任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合理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4)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实训场所、教学媒体、教师水平),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任务的设计、实施应与岗位一致。

(5)能够开发相应课程的校本教材、任务工单、任务指导书,制作教学课件,建设课程网站等相关教学资源。

(6)能够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工作过程评价。

2.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要求

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有良好的师德,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熟悉教学规律,了解和关注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动态与车辆技术发展方向, 有汽车维修企业一般维修岗位工作经验或参加汽车维修生产实践的经历,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企业情况具备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能力。

3.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企业技术专家需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善于沟通与表达。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实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参与相关教学文件的编写;参与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教学培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资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要指导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规范编写并严格执行教案,做好课程总体设计,按程序选用教材,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实施。

严格釆用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产教融合型教材,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广泛应用数字化教学和立体化教材。

本专业要编写一批合符校情及注重学生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还必需编写相应的工作页;依拓校园网的升级,建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学校汽车仿真课室,建设逼真的虚拟实训平台,开发网上虚拟实训平台,提供丰富生动的汽车拆装、维护、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虚拟实训资源。

(三)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德技兼备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有效、高质的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的任务是依据教育部统颁的相关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推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用信息技术改革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课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普及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新型教学模式。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互联网+教学”实施方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开展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大力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完成“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汽车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汽车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选取,其中项目化任务的选取大多为涉及多学科能力、结构较复杂的综合性项目,其工作过程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后能对这一领域的职业技能有所掌握。

(四)教学及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校内校外评价结合,学业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确定期末考试考查课程,按学业成绩管理统一规定,制定各门课程成绩评价标准。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知识技能运用纳入评价范围,形成常态化学业水平测试、技能抽查等学业评价为主、期末考试考查为辅的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以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允许用技能等级证替代一部份专业课程成绩或学分;以企业职业标准为参考依据,形成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评价机制。

(五)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为实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制定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统一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并加强对实施性教学计划执行的管理监督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推行学业水平测试、技能抽查、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

学生顶岗实习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制定本校的学生实习管理实施办法,加强监管。

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实习鉴定、技能考证、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本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及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也是考核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椐。

(六)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室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学、教研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训室、专项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要建设一批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实训设备配置应不低于以下标准,主要设施设备的数量按照标准班(50人/班)配置。学校应根据本专业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合理增加设备数量和工位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

校内实训实习配置实训室、主要设施设备名称及型号规格、数量见下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实训室功能

主要设施设备

名称及型号规格

数量

单位

1

PLC编程与气动控制技术实训室

能进行PLC气动综合实训装置调试、编程、测量实训

 

PLC气动综合实训装置

20

电脑

20

万用表

6

电工工具

20

2

电力拖动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室

能进行电气安装、测量实训

常用低压电器

20

电气线路安装板

20

常用电器元件

20

异步电动机

10

电阻器

6

万用表

20

电气线路排故装置

18

电工工具

40

电气安装工位

40

工位

3

钳工实训室

能够进行测量、划线、锯锉、錾切、钻孔、攻丝、刮削和装配等钳工操作

工作台

30

台虎钳

30

钳工工具

30

通用量具

30

台式钻床

3

砂轮机

5

平板、方箱

30

工作台

30




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PLC传感器实训装置能进行调试、编程、测量实训

PLC传感器实训装置

20

电脑

20

万用表

6

电工工具

20

5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典型应用编程实训室

能进行工业机器人的仿真与编程实训

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

4

电脑

4

万用表

4

电工工具

2

9

汽车底盘综合实训室

能进行汽车底盘的传动系、自动变速器、转向系、制动系、行走系、悬架等各系统的结构认知,零部件的拆装、检修等实训

汽车前置前驱传动系实训台架

4

汽车前置后驱传动系实训台架

4

自动变速器实训台架

4

自动变速器总成

8

机械转向系及前桥实训台架

4

动力转向系及前桥实训台架

8

汽车制动系(盘式制动器)实训台架

4

汽车制动系(鼓式制动器)实训台架

4)

汽车底盘常用拆装工具

8

汽车底盘维修常用量具

8

汽车底盘拆装专用工具

8

10

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室

能进行汽车起动系统、发电系统、电控发动机、发动机机械等的结构认知,零部件的拆装、检修等实训

汽车总成及拆装翻转台架

8

发动机拆装工具

8

发动机维修常用量具

8

弹簧测力计

1

磁力探伤设备

2

汽车起动充电机

2

点火、起动系统实训台架

4

12

传真实训室

能进行实训项目有结构仿真实训;系统原理仿真实训;总成拆装仿真实训;故障诊断仿真实训;检测设备仿真实训;维护保养仿真实训;商务营销售后服务仿真实训。

汽车传真软件

4

电脑

30

电脑桌

30

音响

1

2.校外实习基地

本专业应建立2-3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若干个顶岗实习点。大力推进与规范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集学生生产实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产教研的基地。根据本专业岗位实习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具备实训场地,设备配置满足实践一体化课程的现场教学和实训项目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

九、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严格执行中职学藉管理规定,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职成[2010]7号) ,“学生达到以下要求,准予毕业:1.思想品德评价合格;2.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或修满规定学分;3.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实习鉴定合格。”毕业时应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高,坚决杜绝“清考”行为。

十、附录